2025 年 7 月 20 日晚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扬州主场 1:5 不敌南京,创下联赛历史最大分差。这场比赛的胜负早已超越足球本身,成为解码扬州人精神基因的关键切片。当南京队戈伟开场 2 分钟闪击破门时,扬州体育场上空响起的不是嘘声,而是 27178 名球迷整齐的《茉莉花》合唱;当终场哨响,扬州队队长邵杨天眼含热泪承诺 “继续战斗” 时,看台上 “扬州,雄起!” 的呼喊声震耳欲聋 —— 这就是扬州人,在挫折中彰显韧性,于困境中迸发力量。

这场比赛的戏剧性远超比分本身。赛前,扬州主场为南京队献上高规格 “水门礼”,国家级非遗榆林横山老腰鼓与扬州江都武坚莲湘花鼓同台共舞,14 台与世界杯同款的机器人足球队献上震撼表演。这种 “输球不输阵” 的气度,正是扬州人兼容并包精神的当代投射。历史上,扬州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,曾汇聚天下商贾、融合南北文化,形成 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 的城市品格。正如扬州日报所言:“地理上的大江大河铸就了扬州人海量宽广mk体育的胸怀”,这种胸怀在足球场上转化为对对手的尊重、对文化的自信。
比赛中,扬州队门将李新宇贡献 9 次扑救,多次化解单刀险情,赛后被评为 “全场最佳”。这种 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 的拼搏,与南宋时期扬州军民抗金的壮烈历史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。从 “烽火扬州路” 到 “继续战斗” 的誓言,扬州人骨子里的血性从未改变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扬州大数据集团在赛前展示的机器人足球队,其核心装备 T1/K1 正是清华大学在巴西世界杯夺冠的同款机型。科技与体育的交织,印证了扬州人 “敢为天下先” 的创新基因。
二、千年文脉里的精神密码
扬州的精神底色,深深镌刻在 2500 年文明史中。当隋炀帝开凿邗沟贯通南北时,扬州就种下了 “大开大合” 的基因;当 “扬州十日” 的鲜血染红城墙时,扬州人用生命诠释了 “大义大勇” 的气节;当 “扬一益二” 的盛景享誉世界时,扬州人展现了 “进取拼搏” 的魄力。这种精神在当代呈现出更丰富的形态:2024 年扬州 GDP 突破 7800 亿元,六大主导产业集群贡献率超 90%,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;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游客超 800 万人次,隋炀帝墓遗址公园成为文化新地标;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入选全国优秀案例,“运河思政” 课程让 10 万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。
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,更是扬州精神的生动注脚。当国家级非遗扬州玉雕与 3D 打印技术结合,当 “富春茶点制作技艺” 通过短视频走红网络,扬州人用 “守正创新” 续写着文化传奇。正如扬州非遗保护条例所强调的,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,更是 “活态的传承”。这种精神在足球场上同样显现:扬州与榆林的文化交流,让陕北腰鼓与江南莲湘花鼓碰撞出 “刚柔并济” 的火花,成为 “体育 + 文化” 的典范。
三、现代征程中的精神突围
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,扬州人正以 “破局者” 姿态书写新篇。2024 年全省综合考核荣获第一等次,固定资产投资、进出口总额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,重大项目建设跑出 “扬州速度”。这种突破源于 “冲破居中思维” 的勇气 —— 当苏南城市在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时,扬州另辟蹊径,聚焦 “精致扬州”“创新扬州”,打造 “613” 现代产业体系,培育出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新兴增长极。
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,同样彰显扬州精神。冯庄社区将非遗传承与廉政教育结合,用宋锦珍珠画传递 “守正创新” 理念;运河佳园农贸市场通过 “爱心菜篮子” 工程,构建 “政府引导、商户参与、居民受益” 的助困新模式。这些实践印证了扬州人 “谋大事、做细活” 的智慧:既要在宏观层面谋划发展战略,也要在微观层面解决民生痛点。
结语:从体育场到城市发展的精神共振
苏超赛场上的 1:5,恰似扬州发展历程的缩影 ——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,这座城市或许不是跑得最快的,但一定是最具韧性的。当机器人足球队在世界杯夺冠的喜讯传来,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范例,当 “村超” 式的全民参与激活城市活力,扬州人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一时的胜负,而在于精神的永续传承。这种精神,是大运河奔涌千年的不息涛声,是扬州八怪敢于创新的艺术锋芒,是新时代扬州人 “争第一、创唯一” 的奋斗姿态。正如扬州日报所言:“扬州,你本大气”,这份大气,终将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